更新時間:2022-03-17 14:09:56 所屬欄目:習俗 作者:黎佳慧
1.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端午」最早見于西晉周處所著《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騖角黍」,
「角黍」就是粽子,可見西晉時端午節即有吃粽子的習俗。
到了今天,許多人卻只知吃粽而不知端午,吃粽子可不是端午的本意!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
《荊楚歲時記》記錄了中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
其中寫道:仲夏登高,順陽在上。
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
所以五月初五又叫做「端陽節」。
2.
「端午」二字原為「端五」。
「端」是初的意思,
「端午」泛指整個五月,
五月初五是頭端午,
五月十五是二端午,
五月二十五是尾端午。
先秦時期,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
「端五」是一個需要避諱的「不祥之日」,
需要準備草藥以祛除毒氣,
還要佩戴蘭草、沐浴潔身來驅邪避禍。
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其他習俗,
比如熏蒼朮,門上插菖蒲、艾葉,
小孩戴香囊,
大人喝雄黃酒,
應該都是先秦民俗的綿延保留,
同時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樸素心理。
3.
端午這天,
伍子胥被投錢塘江,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
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
這是個悲壯的節日,
但它的歷史要遠遠早于屈原,來自百越。
百越,是指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區。
古代漁民崇尚龍圖騰,以龍舟敬龍神,
后來,這種儀式的細節變多,規模變大,就成了今天的格局。
4.
端午節有「一吃、二拴、三采」的說法。
一吃吃五黃,需要吃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
如蛋黃、黃酒、黃瓜。
意指這個季節青黃不接,吃黃色的食物就可接上了。
二拴是要拴葫蘆、掃把、五毒圖,
代表著福、祿,生命延續安康,
將壞的東西掃除,五毒圖則可以以毒攻毒。
三采就是采艾蒿懸掛在家中,以驅除霉運和不好的東西。
民間還有戴五彩繩的說法,就是將五色的繩子拴在孩子的手腕腳脖,
第一場雨現彩虹后,把五彩繩扔進流水中,寓意驅走疾病。
5.
古人的生活儀式感很強,重要的節日總會伴隨特有的習俗,
認為只要遵循這些習俗,生活就會更加順意。
中國過節,多是為了祈?;蛘邞c祝豐收。
在儀式后一起分享神明享用后的祭品,
是物質匱乏的封建時代里最快樂的日子。
不僅因為過節,更因為可以吃到平時見不到的東西。
如今美味隨處可得,免不了沖淡了勞作與祝福的味道。
也許正是因為珍惜與感恩,所以記憶中的佳節特食才更加香甜吧。
編 輯 | 頡 弋 萌
排 版 | 胡 珊 蓉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