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17 13:10:07 所屬欄目:習俗 作者:姚榮瑞
「農歷五月五,端午浴芳蘭」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由來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后因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便成了人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習俗
1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
端午食粽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3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4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端午詩詞
《端午日》
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歡迎留言: